感悟和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
一、黄炎培的生平事迹
黄炎培(1878-1965),字楚南,后改字韧之(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黄炎培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父黄叔才,早年开设私塾,后为职业幕僚,常年奔波于他乡异地;母亲孟樾清为大家闺秀,知书识礼,教子有方。
川沙城南门街口的“内史第”,系清咸丰朝内阁中书沈树镛所建,是黄炎培的出生地,也是他幼年随母寄居之处。
虽然家境清贫,但得益于家学渊源,童少年时期,黄炎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打下十分深厚的学养根基。6岁从母学诗、习字;8岁跟叔父读四书;9岁入外祖父“东野草堂”正式就学,同时在姑父沈肖韵家的藏书中饱览群书。黄炎培14岁丧母,17岁失父。为谋生计,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川沙城东门外的百货店和中药铺里帮助干些零碎杂活,挣钱贴补家用,一边继续在外祖父的私塾求学读书。为了不放弃学业,他必须每天苦读到深夜。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称为“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求学之路。18岁,在姑父沈肖韵家的藏书中,读到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从此知有西学,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观点。20岁时,受聘在乡村私塾执教授徒,束修制钱32千文;同时凡有地方书院考课必应,以诗文频频得奖的收入,贴补家庭开支。22岁考中秀才;25岁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1901年,23岁,黄炎培考入南洋公学特班,有幸师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从此,他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新式教育观念和全新的科学民主思想。
1902年夏,南洋公学发生学潮,学生集体退学,学校解散。黄炎培回到川沙,将家乡原来的观澜书院改建为川沙小学,并受聘为总理(即校长),试办新学;并参与创办了开群女校、川沙县立学校、广明小学、广明师范讲习所等新式学校。从此走上改革旧教育制度,探求“教育救国”理想的曲折道路。1906年,受上海著名建筑实业家杨斯盛委托,创办浦东中学,并担任校长。黄炎培因在家乡兴办新式教育,取得显著实绩,影响广泛,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辛亥革命后,黄炎培担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致力于清除科举影响,发展教育,增设学校,培养人才。他亲自主持起草了《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并领导创建、扩建和改组了东南、暨南、同济等24所省立高等、中等学校,举办了大量县立小学。
1914年2月,因不满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他辞去江苏省署教育司司长职务。随后,以《申报》旅游记者的身份,到安徽、江西、浙江三省考察教育。这次考察历时95天,行程数千里。考察结束后整理编辑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黄炎培又北上山东、北京、天津实地考察教育,历时36天,撰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黄炎培看到:辛亥革命胜利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水平的劳动者。然而在当时,从旧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所学非所用者,比比皆是。这在当时专业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不能满足民族工商业所需要的对口专门人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速度。而洋务运动以来的实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应合了现代机器工业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制约,它实施的虽然是农工商专业人才培养,但实际上却“非教以农工商业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其设置拘系统而忽供求”;“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其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
1915年4月,他随中国实业考察团赴美,历时3月有余。历经美国28个省区及特别区,对25座城市的52所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拜访时任总统威尔逊,会见了大科学家爱迪生。1917年1月,黄炎培又偕同仁往日本 、菲律宾作第二次国外教育考察,历时整整两月。在国外考察中,当时欧美、日本、菲律宾等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促进,在给黄炎培带来了强烈的刺激的同时,也令他自觉意识到应该用心加以比较、借鉴。如: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民风相同,习俗相近,几十年间由一落后的封建帝国崛起为资本主义列强之一,其重要原因就是对于职业教育的“厉行弗懈”。又如菲律宾早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教育事业极不发达,而且在教育上习于虚文而轻工艺,学生出入学校,令其仆人携书具以从。自菲律宾隶属美国后不到20年,菲律宾的教育发展一日千里,而且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菲律宾从一个殖民地国家,“不十年而改观”,“市无游民,道无行乞,国多藏富之源,民有乐生之感,”这一切改变,几乎都和职业教育在菲律宾得到大力发展有关。
1916年9月,黄炎培首先在江苏省教育会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络全国实业界与教育界的著名人士蔡元培、马相伯、宋汉章、郭秉文等48人,召开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正式开启,黄炎培被推选为办事部主任。